一、什么是非洲猪瘟
非洲猪瘟(简称ASF),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,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,是我国明确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。
二、非洲猪瘟的起源
非洲猪瘟于1921年首次发现于非洲的肯尼亚,1957年传入西欧,1971年传入南美洲及中美洲地区,随后一段时间内,疫情较为稳定。2007年,传播至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后,迅速传入俄罗斯,并在高加索地区定殖。2012年,传入乌克兰后,于次年又传入白俄罗斯。2014年,波兰、立陶宛、拉脱维亚、爱沙尼亚相继传出疫情。2016年传入摩尔多瓦,2017年传入捷克、罗马尼亚。2018年8月传入我国辽宁。
基因测序结果显示,我国本次暴发疫情的毒株分类为基因II型,病毒基因序列与格鲁吉亚2007株相应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。但该病毒如何传入中国的,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。
三、关于非洲猪瘟我们要知道的一些事
1、什么造成了ASF?
致病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 (ASFV),为虹彩病毒科、非洲猪瘟病毒属,是一种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。
2、人类会不会感染?
不会。
3、ASF问题是否仅存于非洲?
不是。非洲猪瘟传播广泛,且根除难度大,目前已传入过非洲、欧洲、美洲和亚洲。
4、动物感染后通常需要多长时间才会发病?
通常潜伏期为3至15天,急性情况下3至4天。
5、ASF看起来什么样?
该病有四种发病形式:最急性、急性、亚急性和慢性。最急性和急性形式可能有下列症状:
*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;
*死亡率常接近100%(在家猪当中);
*高烧(40.5-42°C);
*耳尖、尾尖、四肢、胸腹部有出血点,发绀;
*死前24-48小时食欲减退,精神不振;
*呕吐、粪便表面覆盖血液和粘液,眼、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。
6、该病毒是如何传播的?
直接(健康猪与患猪之间)或间接接触:
*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,如接触过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(泔水、饲料等);
*先前吸食过感染宿主血液的生物媒介(钝缘蜱属的软蜱);
*污染的非生物媒介(设施、车辆、衣物等)。
病毒来源包括:
*病、死动物的血液、组织、分泌物和排泄物;
*经过感染存活并康复的动物;
*感染了该病毒的钝缘蜱属的软蜱;
*环境:ASF病毒可在猪粪中存活6至10天,在猪肉产品中可存活若干月,在冻肉中可存活若干年。
7、什么样的动物会被感染(宿主)?
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,无明显的品种、日龄和性别差异。疣猪和薮猪虽可感染,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。
8、能不能给猪接种ASF疫苗?
目前暂时没有可供免疫ASF的疫苗。最佳的方式仍然是预防(生物安全和卫生措施)和对暴发病例适宜的控制措施(报告、严格的隔离措施、扑灭)。
9、ASF最好的疗法是什么?
目前暂时无疗法。因此生物安全措施是必需的,例如:避免泔水喂猪,采用专用的衣物,对新引进动物进行隔离,并在不同组群之间采用隔离墙。
10、如果发生疑似病例该怎么做?
发现疑似病情应该马上联系所在地的兽医机构。养殖户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,应立即隔离猪群,限制猪群移动,并立即通知当地村级防疫员或当地兽医机构,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,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移动监管。
11、养殖场主可以采取哪些防控措施?
防控非洲猪瘟,重点是做好猪群饲养管理,做到“五要四不要”。“五要”:一要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;二要对人员和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;三要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管理;四要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;五要按规定申报检疫。“四不要”:不要使用餐馆、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;不要散放饲养,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;不要从疫区调运生猪;不要对出现的可疑病例隐瞒不报。
12、如何安全选用“放心肉”?
*购买猪肉时一定要到正规猪肉售卖点(超市、农贸市场等),这些猪肉都是经过正规检验检疫才被允许上市的。
*挑选时,可从外观看肥肉层(脂肪)洁白,肉有光泽,皮色微红均匀,外表微干或者微湿润,弹性好,也就是压皮肉产生的凹陷能立即恢复,气味较好。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是健康猪肉呈白色或者浅白色切面,有棕色或者粉红色还会呈现光泽,无任何液体流出,而病死猪肉是没有弹性的,切面暗紫有汁液;健康猪肉无异味,病死猪肉有血腥味、尿骚味、腐败味;健康猪肉有弹性,病死猪肉无弹性。
*在家里处理加工猪肉时一定要生熟分开,避免生猪肉可能携带的病原通过厨房交叉污染到即食食品,如香肠、凉拌菜等。
*烹饪时一定要充分加热,确保70-75℃加热30分钟以上。也就是说,日常烹饪过程中只要把猪肉烧熟了、炒透了,病毒也就失去感染性了。
*买回家的猪肉如果暂不食用,最好冷冻保存(尤其在炎热的夏季),避免猪肉腐败变质。